【集萃網觀察】
全世界海運行業(yè)正陷入65年以來的最大困境!港口擁堵、運費上漲或持續(xù),成為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!
自新冠疫情爆發(fā)以來,全球范圍內港口基礎設施落后的弊端日益凸顯,據Kuehne+Nagel即時數據顯示:全球目前有353艘貨輪在港口堵著,數量是年初的2倍之多。美國長灘港、洛杉磯港外等待貨輪22艘,預計12天后才能靠港卸貨。擁堵隨之而來的貨品價格上漲、交貨延遲、市場運力錯配、運費“爆表”等問題。 造成全球貨運阻塞的原因之一,是各國因應疫情進行程度不一的邊境管制,以及許多工廠被迫停工,危及整個供應鏈的順暢,導致中國、美國和歐洲的航運路線運費飆升。 在短短兩周的時間里,由于港口擁堵和新的Covid-19限制措施,中國港口附近的干散貨船排隊數量幾乎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。 根據干散貨運營商Lauritzens Bulkers獲得的AIS數據顯示,近期,全球7.5%的小型干散貨船,包括Handysize和Supramax,停泊在中國港口附近。這意味著在短短10天內就增加了37%,相當于約570艘干散貨船等待在中國港口卸貨。兩周前的這個數據為大約400艘,全球的靈便型和超靈便型干散貨船舶的數量大約為7725艘。 比海運費高位和港口擁堵更可怕的是坯布囤貨的增量! 7月中旬之后,下游化纖織造行業(yè)訂單逐步轉冷,雖然現整體開機率仍處于同期高位,但具體分析各個地區(qū)及機型情況,難以再理直氣壯再吆喝“淡季不淡”。下半年,比訂單匱乏、海運費高位更可怕的是坯布囤貨環(huán)節(jié)的增量。 目前從各個指標走勢來看,織造的開機負荷仍處于往年高位、坯布庫存、原料庫存仍處于可控范圍之內,從以上三個指標情況看,可以認定為,目前對于聚酯乃至PTA、乙二醇的負荷、價格存有支撐,但不可忽視的一個指標就是訂單天數,現在基本上逼近2020年同期,淡季的氣氛表漏無疑,可以下個結論,三個指標比較大的支撐點就是“賭”。 雖然期間東南亞訂單確有一定回流、織造秋冬訂單也提前啟動,但更多的氣氛來自于布商的詢單及下單,造成了市場一派“欣欣向榮“景象,實際上到目前,終端服裝并未開啟大規(guī)模簽單模式,尤其是秋冬訂單。 那么織造手里的坯布對原料有什么影響呢?表面上來看,社會的坯布量過大對織造、滌絲、乃至PTA、乙二醇的開工、價格均存有拖累,當然一般是建立在織造訂單一般、滌絲價格下滑的情況下的,中間商一旦出現密集、大量的低價拋貨行為,對整個鏈條都極為不利。但通過與布商溝通,若下半年“金九銀十”如期而至或者滌絲的價格堅挺,這部分坯布可能會到明年再考慮消化,屆時對市場影響可以暫且忽略。 來源:中國紡織網